读书心得: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读书心得: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整本书作者一直在强调几个概念:拉伸区、天性等等,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其实很多书中的知识和方法我都看到过,但是知易行难,自己在日常中很多时候也没有很好的应用。所以我按照书中的方法,写出自己觉得最触动自己的地方,整理出来。

我们的天性

避难趋易与急于求成

image-20210219231629914

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的原因。由于大脑的原因,我们的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所以造成了我们人类的天性:

  • 避难趋易——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喜欢在核心区域周边打转,待在舒适区内逃避真正的困难;
  • 急于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

焦虑

焦虑的根源

由于上述的天性,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为了缓解焦虑,人会开始不自觉地求多、求快,结果又陷入只关注阅读量的低水平勤奋——每本书都读得很快,回头却发现什么都没记住。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在我们内心深处早就埋下了这样的种子: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焦虑的几种形式:

  1. 完成焦虑。总是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满,每天都活在截止期限(Deadline)面前,只要内在欲望涉及面太广或外在日程安排过紧,我就很难做到深入和从容。
  2. 定位焦虑。如果在零基础阶段就直视该领域的能人们现在的所作所为,不焦虑都不可能,错误的定位只会让人觉得一切都来不及了,事实上,这根本就是错误的对标。
  3. 选择焦虑。有时选择太多也会让人陷入焦虑,比如突然有一段自由时间,却因为想做的事情太多,最后把时间都浪费在了摇摆不定上,静不下心做最重要的事,或者说根本不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人喜欢唯一性和确定性,面对多元和不确定,靠天生的习性怕是很难应对。
  4. 环境焦虑。有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外在环境的限制,比如因家庭、工作的影响,有些事想做却做不了,还有些事不想做却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做。这种低效或无力有时也会让人抓狂。
  5. 难度焦虑。真正能让你变强的东西,其核心困难是无法回避的,不下决心与之死磕,始终在周围打转,时间越长越焦虑。

得耐心者得天下(最触动点1)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很多人虽然嘴上说要保持耐心,但身体却诚实地游走在即时满足的边缘。他们总是从最简单、最舒适的部分开始一天的工作,然后沉迷于娱乐信息、醉心于周边琐事,就是无力去做重要的事情我们对耐心这个概念的理解普遍倾向于忍受无趣、承受痛苦、咬牙坚持、硬扛到底。总之就是用意志力去对抗——如果做不到,只能说明自己意志力不强。我们对耐心的理解过于肤浅,以致大部分时间都在痛苦中挣扎。缺乏耐心根本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和自己的道德品质也全无关系,这仅仅是天生属性罢了;

如何改变自己呢?

1. 在拉伸区中起飞

image-20210219233341050

文中很多次强调拉伸区的概念。刻意练习的原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地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舒适区边缘另一个重要的规律是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2. 成长权重比

对于学习成长而言,成长权重对比是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认识的,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比如,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后续的深度学习其实也是成长权重比)。

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image-20210219233506474

image-20210221121810060

3. 保持耐心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微观规律是学习的平台期。这个规律表明,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线性关系(学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

image-20210219233706167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保持耐心,可是 怎样拥有耐心?

  1.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2.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暂时忍耐一下,先做重要的事情,之后会有半小时或一小时的时间专门玩手机,想怎么玩都行。”通过自我沟通和引导,本能脑和情绪脑产生了安全感,通常它们都舍得放手让理智脑插个队。这种“后娱乐”的好处是,将享乐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务后的成就感之上,很放松、踏实,就像一种奖赏;而“先娱乐”虽然刚开始很快活,但精力会无限发散,拖延重要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会空虚、焦虑。
  3.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最高级的方法是请本能脑和情绪脑出动来解决困难。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级的策略

4. 极度专注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刻意练习》这本书给了我们大致的答案。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科学家罗伯特·普尔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换言之,我们没有变得像天才般卓越是因为方法不对或练习不够。

这种只靠重复的“埋头干”和“正确的方法”相去甚远。“正确的方法”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 有定义明确的目标。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如果目标太大,那就将它分解成小目标,这样做也是为了使目标更具体、精细。
  2. 练习时极度专注。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3. 能获得有效的反馈。想方设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反馈是不断精进的重要条件。
  4. 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所谓专注模式,就是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前额叶皮层就会自动沿着神经通路传递信号,这些信息会奔向与我们思考内容相关的各个脑区,将它们连起来。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好的学习模式是,在做A的时候彻底关注A,在做B的时候彻底关注B,A和B两件事情之间有非常清晰的界线。

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模型(见图4-3):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厌倦时,说明应该提高难度;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焦虑时,说明应该保持这个水平专注练习,如此反复交替就可以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

image-20210221104039694

5. 反馈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自从有了文明和理性,人类的学习就逐渐转向了以原理、基础为导向的系统学习,这种方式看似高效,但往往过于注重输入和练习,忽视了输出和反馈,使学习过程变得痛苦、无趣。

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

打磨作品—到达一个小山的头部—受到更多关注—移动到一个更大山头的头部—借助系统推力,实现人生跃迁。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6. 元认知

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实际上,元认知能力就是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反思能力。

image-20210219235724162

7. 休息

番茄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