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学习笔记

尼康Z30 入门到精通课程

基本概念

曝光:指的是一张照片的亮度

背景虚化效果:主体清晰、背景物体是模糊虚化的

掌握不同成像效果的照片,例如背景虚化|背景清晰|瞬时凝固|记录轨迹等,就算是学会摄影了

光圈

光圈系数F值越低,画面亮度越亮, 光圈系数F值越高,画面亮度越暗

景深指的是画面中清晰的范围

  • 浅景深:画面的清晰范围小,背景虚化效果明显
  • 深景深:画面的清晰范围大,景虚化越不明显

快门速度

1s的快门速度拍摄的运功物体记录下物体的移动轨迹,照片呈现拖影效果

快门速度影响照片瞬时凝固效果快门速度越快,定格物体的运动瞬间快门速度越慢,记录物体的移动轨迹

快门速度控制相机记录光线的时间影响相机抓拍运动物体的瞬时凝固效果

感光度

感光度控制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感程度,ISO数值会影响画面亮度
感光度数值越高,比如ISO10000画面越亮、画质越差
感光度数值越低,比如ISO100画面越暗、画质越好

使用尼康Z30拍照时控制感光度在3200以内

测光模式

测光模式决定了半自动档位(S、A、P档)一张照片的亮度,相机通过所选择的测光模式,在对应测光区域里进行测算画面的亮度。

  • 矩阵测光:将画面分成多个区域并分别进行测光,最后计算整体的平均曝光量
  •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相机对画面中心的区域计算亮度
  • 点测光: 相机对画面的焦点位置计算亮度。点测光的测光位置跟随对焦框的位置而改变
  • 亮部重点测光:相机对画面中的高亮部位计算亮度

对焦

焦平面前后清晰的范围即为景深。

自动对焦区域:让相机在划定的对焦区域中寻找定位点进行对焦。

  1. 微点AF:对焦框面积最小,适用于精确对焦。
  2. 单点AF:对焦框面积比微点AF稍大,适用于一般场景的对焦。
  3. 宽区域AF(S):对焦框面积比单点和微点AF更大,适合需要在较大区域内寻找对焦点的场景。
  4. 自动区域AF(人物/动物):相机会优先寻找画面中的人物或动物进行自动对焦。

自动对焦模式:

AF-S(单次自动对焦):

  • 半按快门时相机只对焦一次,适用于静止物体。

  • 物体移动时需重新半按快门才能重新对焦。

  • AF-C(连续自动对焦):

    • 半按快门时相机会持续调整对焦,适合移动物体。
    • 运动场景:建议选择AF-C模式,以确保对运动物体的连续对焦。

白平衡

白平衡的作用:

  • 为照片添加蓝色或黄色调,使照片呈现冷色调或暖色调的氛围。

色温:

  • 色温K值越高(高于5000K),照片的色调越偏黄。
  • 色温K值越低(低于5000K),照片的色调越偏蓝。

基本操作

光圈

转动快门按钮下方的副指令拨盘可快速设置光圈系数值

快门速度

BULB长时间曝光档位:按住快门不松手,相机会一直保持拍摄状态

快门速度设置思路:优先考虑瞬时凝固效果

感光度

按住ISO按钮拨动副指令拨盘(镜头面)则为感光度自动
按住ISO按钮拨动主指令拨盘(屏幕面)则为感光度自动

曝光三要素的设置逻辑

静态物体曝光要素设置:

  1. 设置光圈系数F值控制画面景深
  • 低F值拍摄的照片,景深浅画面中清晰的物体越少
  • 高F值拍摄的照片,景深深画面中清晰的物体越多
  1. 设置快门速度数值1/100s-1/200s
  2. 设置感光度ISO数值,控制画面亮度
  3. 光圈优先A档拍照:监控快门速度是否太慢

运动物体曝光要素设置:

  1. 第一步:根据物体运动速度设置快门速度,确保抓拍物体清楚
  2. 第一步:设置光圈系数控制景深效果
  3. 第三步:设置感光度满足画面曝光
  4. 快门优先S档拍照:监控F值是否发生闪烁

测光模式

测光区域的画面白色物体居多,则相机认为现场环境曝光过多而压暗画面曝光

测光区域对准的物体不偏黑不偏白色,相机计算的画面曝光则是正常曝光

测光模式设置思路一:日常拍摄选择矩阵测光
测光模式设置思路二:选择点测光以对焦框的位置确认测光区域。将测光区域对准不偏黑色或白色的物体相机计算的画面曝光则是正常曝光

曝光补偿

  • 全手动M档:快门速度、光圈系数、感光度均可手动设置
  • 光圈优先A档:选择不同测光模式画面亮度不同,调节曝光补偿可改变画面亮度,改变曝光补偿数值,实际改变的是相机设置的快门速度数值
  • 快门优先S档:选择不同测光模式画面亮度不同,调节曝光补偿可改变画面亮度,改变曝光补偿数值,实际改变的是相机设置的光圈大小
  • 感光度优先P档:可手动设置感光度,相机通过设置快门速度或光圈系数控制画面亮度

对焦

使用MF手动对焦转动对焦环需要时刻监控画面,直到对焦框变为绿色或屏幕下方出现合焦小圆点表示对焦成功

自动对焦操作全流程

  1. 第一步:激活相机自动对焦模式
  2. 第二步:选择对焦区域参数
  3. 第三步:移动对焦框对准拍摄主体
  4. 第四步:半按快门使物体变清晰

选择不同的对焦区域模式会影响对焦框的大小。

  • 对焦框越小:相机对焦越精准,适合需要精确对焦的场景。
  • 对焦框越大:相机会在较大范围内寻找对焦点,精准性相对较低。

白平衡

选择白平衡模式:

  • 根据拍摄场景选择对应的白平衡模式。例如:
    • 在阴天拍摄时选择“阴天”白平衡模式。

白平衡偏移(色调调整):

  • 可以通过白平衡偏移为照片添加绿色、紫色、洋红等色调。
  • 使用「多重选择器」的上下左右键调整白平衡偏移。

白平衡偏移的作用:

  1. 纠正色偏:当拍摄环境存在偏色情况时,可以使用白平衡偏移进行调整。例如:

    • 如果现场偏绿色,可以将白平衡偏移移动到洋红区域进行纠正。
  2. 添加色调:根据想要的画面效果,选择对应的白平衡选项,并通过白平衡偏移为照片添加额外的色调。

注意事项:

  • 白平衡偏移只对JPEG格式的照片有影响。
  • 如果保存为RAW格式的照片,可以在后期调色时进行二次调整。

优化校准参数

点击i按钮激活功能参数设置,点击「多重选择器」找到优化校准参数

优化校准参数通过不同的对比度、饱和度等设置对照片进行细致的风格化调整。

调节画面边缘的清晰度,提高锐化数值,画面看起来会更加清晰。

释放模式

  • 静止场景拍摄,释放模式建议选择单张拍摄
  • 运动场景拍摄,释放模式建议选择连拍
  • 拍摄合影照片且摄影师一起参与自拍时,建议使用自拍延时:5秒110秒

拍摄流程

  1. 第一步根据成像效果设置曝光三要素
  2. 第二步设置对焦参数(静止选择AF-S、运动选择AF-C)
  3. 第三步设置色调参数、释放模式

控制曝光参数:快门速度、光圈系数、感光度、测光模式、曝光补偿
控制对焦参数:对焦模式、自动对焦区域控制色调参数:白平衡、白平衡偏移、优化校正
控制快门工作方式:释放模式

视频拍摄

视频帧率与快门速度:一般视频帧率的两倍倒数作为快门速度是一个好的起点,例如帧率为30p时,快门速度设置为1/60秒,以保持自然的运动模糊。
操作步骤:
第1步:转动模式切换旋钮至视频录制。
第2步:设置视频规格参数,如分辨率和帧率。